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此生惟愿电力兴

(此新闻转自国家电网公司)

向老党员潘家铮致敬

任何新技术总得有个国家先做嘛,吃螃蟹也得有人先吃,什么事为什么非得要外国先做,先取得经验,然后我们再做?

特高压技术的领先突破将起到引领作用,带动一大批产业升级、科技腾飞,其意义与影响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潘家铮

祖国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他将自己全部的挚爱、忠诚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他以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胆识,破解世界难题,负责组织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工程论证,蜚声海内外。晚年,他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态度和更宽广的视野,倾心关注电网的发展与创新,关注国家能源产业,积极建言献策,尤其对特高压这一中国的世界领先技术给予极大关注和支持,并亲自参与研究与论证。

他还撰写科普科幻书籍,深情寄托对年轻一代成长的关怀。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中国著名电力专家、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获得者——潘家铮。

倾情水电: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

潘家铮1927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书香门第,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作为我国著名的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坝工权威,潘家铮将毕生精力倾注在中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上。他先后参加和主持黄坛口、新安江等大中型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参加乌江渡、葛洲坝等工程的审查研究工作,指导龙羊峡、二滩等大型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

特别是,他的名字和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紧紧联系在一起。1985年,潘家铮担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在三峡工程上,潘家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设计审查、科学研究、科学管理、施工技术等等,工作起来不分白天黑夜。在他看来,时间就是电能,必须捏紧分分秒秒。一次在北京审查技术设计,一进宾馆大门,他便和专家们投入了紧张的审查工作。作为中心人物的他,不是修改审查文件,就是协调关系,找专家和设计人员谈话。他那为三峡工程倾其心力的献身精神,连宾馆服务员也为之动容,称他和专家们是为三峡大坝呕心沥血的最可爱的人。

潘家铮说:“要建成一座工程,必须有愿意为之献身的人。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

1993年10月,潘家铮应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之邀,赴美参加学术会议。他利用一切机会,介绍三峡工程。他在旧金山的报告座谈会上的一席发言,语惊四座:“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个工程师,不是政治家、演说家。我无意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任何人,而只想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实真相说一说。中国和美国情况有很大不同。中国现在有几百万人民生活在洪水威胁下,随时有倾家荡产和送命的危险……”富于激情的讲话赢得满堂彩。大家纷纷表示:建三峡大坝越早越好,越快越好。他随身带去的发言稿、书籍、录像带、岩芯、画册被争索一空。

三峡工程立足国内,但争取国际上特别是海外华人的理解、支持、参与和投资是同样重要的。潘家铮正是看到这一点,才用自己的身心去诉说,去据理力争。

执著、坚持、奋斗,都源于潘家铮心中怀有的大水电梦,他希望以此造福中国。

1964年,潘家铮参与三线建设,参加四川雅砻江锦屏二级电站设计。一个带路的牧羊男孩问他为什么会来这里,他兴冲冲地说:“我们是来修大电站的,等明年下游的炮声一响,你就来当工人吧!”男孩听了很激动。谁知这一等就是四十年。锦屏电站于2004年被国家核准建设后,潘家铮道出心事:“条件这么好的工程不能上马,我死不瞑目!”

正是以这种韧劲,潘家铮不论是在技术实践中,还是身处领导岗位,都怀有一定要做出成绩的豪情壮志。渊博的学术,卓著的贡献,他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的多种荣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1989年被授予国家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并推选为副院长。他还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中国岩石力学和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务,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际岩土工程学会特殊杰出贡献奖等。

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要做出点实事,潘家铮始终乐于奉献自己的研究成果。2007年10月29日,潘家铮应邀为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做专题业务讲座,介绍了他对我国水电发展的意见和建议。2007年12月13日,他又应邀在国家电网公司电网规划学习培训班上做了《中国水电开发形势》报告。这一年,潘家铮已经80岁了。

大半辈子在为电力事业拼搏,潘家铮于百忙中偷闲,把自己的水电生涯凝聚于笔端,出版了《春梦秋云录》《潘家铮院士文选》等作品。他还热心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他的科普作品深受青年学生和少年儿童的喜爱。

心系电网:希望中国电力当之无愧列居世界领先地位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潘家铮积极为我国电力事业及国家电网发展建言献策。他实事求是的态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特高压输电具有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和损耗低等优越性。但是,几年前,有人质疑说,特高压在世界各国都没有商业运行的经验。潘家铮以“任何新技术总得有个国家先做嘛,吃螃蟹也得有人先吃,什么事为什么非得要外国先做,先取得经验,然后我们再做?”回应那些“外国都搞不定,我们更没戏”的言论。他坚称发展特高压对于能源中心和经济中心分布不均衡的中国来说有必要,更有需要,是解决中国能源配置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一定能搞成。

200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潘家铮接受记者采访。他极有远见地指出:中国一次能源蕴藏的特点,就是在时空上和品种上的极端不均衡性,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不适应。从全局和长期看,资源需要在全国优化配置,需要远距离调剂平衡,才能使各种能源、各座电厂都发挥最大作用。现在西部水电进入开发高潮,金沙江及其支流和云南的巨型水电要超远东送,晋陕宁蒙的大火电要集中南输。稍后,西藏的水电和新疆的煤电也将远输全国,建设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的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的特高压骨干网架,是时代赋予中国电力工业的历史重任,失误不得、耽误不起。过分强调局部平衡,会产生不利影响,用短视眼光看问题必带来长远之痛。

2006年11月21日,潘家铮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中的一员。他认为,特高压技术的领先突破将起到引领作用,带动一大批产业升级、科技腾飞,其意义与影响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对于特高压的可行性,潘家铮极有信心。2009年1月22日,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工程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他说,“我感觉特高压电网的建设符合以人为本、自主创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所有要求,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2011年年初,他在《学习时报》发表《浅议输煤与输电问题》一文。针对我国煤电运紧张的状况,他的结论是“输煤输电不是零和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应该相信,在严格的科学试验基础上,依靠先进的设备和控制措施可以放心地实行特高压远距离输电”。

潘家铮的论断来自于实践,来自于考察与思索。2011年,他曾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参加一次特高压调研。他不无遗憾地说:“失去一次学习机会。”

投身电力数十年,潘家铮对电网作用的理解是深刻的。在2010年1月召开的国家电网公司一届五次职代表会暨2010年工作会议上,潘家铮和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一起提出了《发挥电网优势服务节能减排》的提案。潘家铮认为,“十一五”前四年,全国虽然减排指标完成不错,但距完成下降20%的目标任务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充分发挥电网优势,可以更好地为节能减排服务。电网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优势,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需要通过跨区电网进行消纳,节能发电调度、发电权交易等也要依靠电网提供交易平台,跨区跨省联网还可以实现水火互济、跨流域补偿等成效。

潘家铮特别重视战略咨询工作,积极组织院士对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科技决策、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方案提供咨询,并主持开展“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研究”“国家大型工程项目管理调查研究”“我国水电能源开发战略研究”等多项战略研究和咨询工作,凝聚院士集体智慧,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已年逾耄耋,病废住院,难以再为国家作贡献。唯一挂心的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大业。我衷心期望、也坚决相信,在党的领导和国家支持下,我国电力工业将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使整个行业当之无愧地列居世界领先地位,在电力新兴前沿领域中有强大的话语权,在国际电力科技领域中处处出现‘中国创造’‘中国引领’,为中华振兴率先作出贡献,这一伟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去年七一,在建党90周年之际,潘家铮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表达了心愿。

 

信息来源:《国家电网报》

goTop